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访谈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谈谈近年来在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和很多其他类型肿瘤一样,近年来卵巢癌治疗领域中最主要的进展也是在靶向治疗方面。首先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Avastin)。研究显示,在铂敏感或铂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用化疗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治疗中如能避免选择有发生严重并发症肠穿孔风险的患者(如影像学或其他证据提示肿瘤侵犯肠管、肠梗阻的患者),那么大部分患者都能耐受其毒副作用。
第二个突破性的进展是PARP抑制剂。早在2011年,就有英国学者报告PARP抑制剂Olaparib能使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获益。2013年,新的分析显示铂敏感的复发卵巢癌化疗后口服Olaparib维持治疗,较对照组也能延长PFS。同样,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能从中获益。
第三个进展则是研究发现PARP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用治疗BRCA基因突变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PARP抑制剂,在非BRCA突变患者中疗效提升更明显。
《肿瘤瞭望》:您对卵巢癌复发后二次减灭术的意义和作用怎样评价?
卵巢癌复发后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二次减灭术,对部分患者无意义。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例如,敏感复发(首次化疗后6个月以上复发)的患者,影像学或临床提示有肿瘤病灶,可手术切除,此时可选择再次手术。即便通过减灭术不能根除肿瘤、只是缩小肿瘤体积,也能显著提高化疗的疗效。文献显示生存期显著长于有残存肿瘤的患者。
但是对于铂耐药复发的患者,即化疗后短期即复发或一线化疗无效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病变持续存在,要达到减瘤的目的很困难。特别是有的患者可能存在广泛耐药,二次手术可能导致更多副损伤,在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下,二次手术无意义。
另外在肿瘤转移到其他脏器时,妇科医生应与其他多学科医生合作,尽量切除肿瘤,达到理想的减灭,提高疗效。
《肿瘤瞭望》:从目前中国卵巢癌综合治疗的现状来看,您认为哪些方面最值得改进?
首先是卵巢癌的早诊早治。无论哪种肿瘤,只要能早期发现,治疗效果都会提高。尽管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但最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卵巢癌不能在早期发现,70%以上的卵巢癌在发现时都处于3/4期。相反,其他妇科肿瘤,如宫颈癌能早诊早治,而子宫内膜癌有早期预警症状,如出血,容易早期发现。而卵巢癌的早诊早治,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难题。在过去几十年来,卵巢癌的早诊早治率提高不到10%。
由于成本等原因,一些国家并不建议进行卵巢癌的筛查。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如阴式B超等。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的高危家族史,如BRCA基因突变等。如果能找到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还能应用于疗效评价和方案的调整。
其次是诊断后的规范化治疗,将更多患者纳入规范化治疗体系。但是规范化不是固化,而是要在相同的、规范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处理。
还有就是分子分型指导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发展得很快,新药很多,但哪些患者对药物最敏感,现在还不够明确。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患者和最适合的药物。如ASCO年会上有研究显示,具有特定分子特征的高级别浆液性乳头状卵巢癌对抗血管生成药更加敏感,能从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本届CSCO大会上,妇科肿瘤领域的精彩内容。
与往年相比,今年参与CSCO的妇科大夫数量和比例都有提高,参会积极性有所提升。在学术方面,妇科肿瘤专场中针对临床关心的热点问题、有争议问题和最新进展设立了专家演讲和交流。
在宫颈癌方面,主要讨论了分期、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方面国际进展和更新,强调规范化治疗。例如,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其他妇科疾病的处理中意外发现宫颈浸润癌,则会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和并发症。如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需手术治疗,宜首选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或LEEP锥切)排除浸润癌,而不宜直接切除子宫。会议针对国内临床上常见的不规范处理和误区设立了两个病例讨论环节,帮助大家从他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认识规范化诊治的重要性。
在卵巢癌方面,讨论主要集中在新辅助化疗的进展和争议以及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