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与“治人”,看似相同,其则不然。在肿瘤医学的价值坐标系中,"精准打击病灶"与"全人健康管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当"治病"聚焦于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特异性手段消除肿瘤生物学威胁时,"治人"则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维度支持治疗体系——从癌痛管理到营养支持,从心理干预到社会功能重建,这种整体医学观在肿瘤治疗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本期《肿瘤瞭望》对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深度解析支持治疗如何重构肿瘤诊疗范式,重新定义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追求生存曲线的延长,更要绘制生命质量的上升轨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治病”与“治人”,看似相同,其则不然。在肿瘤医学的价值坐标系中,"精准打击病灶"与"全人健康管理"始终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当"治病"聚焦于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特异性手段消除肿瘤生物学威胁时,"治人"则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维度支持治疗体系——从癌痛管理到营养支持,从心理干预到社会功能重建,这种整体医学观在肿瘤治疗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本期《肿瘤瞭望》对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深度解析支持治疗如何重构肿瘤诊疗范式,重新定义肿瘤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追求生存曲线的延长,更要绘制生命质量的上升轨迹。
刘雨桃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导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肿瘤微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副秘书长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JCO》中文版肺癌专刊、免疫专刊编委
《CANCER》中文版编委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委
肿瘤瞭望:近年来,肿瘤支持治疗在抗肿瘤过程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已经成为肿瘤诊疗全程管理的关键环节。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支持治疗等同于姑息治疗,能否首先请您简单谈一谈肿瘤支持治疗的内涵和国内外肿瘤支持治疗发展现状?
刘雨桃教授:肿瘤支持治疗概念非常丰富,很显然他不仅仅是指最终患者的姑息治疗或者等同于最终的临终关怀治疗。他的内容涵盖其实是多方位、多需求的。从目前来看,支持治疗应该是从患者诊断开始,一直到治疗结束的全过程当中,对患者的生理情况还有心理状况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患者的康复,预防继发性肿瘤以及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不良反应,最终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生存,如果有患者最终也需要临终关怀也会包含在支持治疗当中。
支持治疗在我们国家相对可能起步会略晚一些,但是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大家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一些追求,肿瘤的支持治疗几十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巨大的一些进步,比如很多专门进行支持治疗的一些学术组织和专科医生,大家都开展了一些相关的工作,包括科普教育、相关的一些临床研究、指南制定等等。这些工作让我们的肿瘤支持治疗逐渐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同时也转化成我们在临床上真正可以进行参考的一些实际的工作,使其真正从幕后逐渐走到了临床治疗的前线地位。
目前我们看到国际上的支持治疗大概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我国专家发现三位一体的模式在中国更全面,治疗上也更为专业。在中国肿瘤的支持治疗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对患者个体化诊疗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医院层面各方面重视后,也是整体的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上的提升,也让支持治疗更加全面。目前我们看到,国内的医院还广泛开展了像无痛、无血、无栓、无饿、无忧的医院试点。这种示范性病房的推动,也是在积极响应肿瘤支持治疗的理念。另外,还专门针对肿瘤患者,建立了比如说无呕病房、无痛病房等等示范病房,也是想通过解决大家最为关注的肿瘤相关的不良反应的问题,打消患者的疑虑,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支持治疗。在支持治疗领域中,其实药物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当然也需要其他的一些治疗手段并行,只有综合性治疗才能够总体上去提高我们诊治和支持治疗的总体发展能力。
肿瘤瞭望:我国已在肿瘤支持治疗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值此年初之际,能否请您简单盘点一下2024年度肿瘤支持治疗取得的进展有哪些?
刘雨桃教授:肿瘤支持治疗,每年大家都在做不同方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的成果。首先,大家进行了很多前瞻性的研究以及新药的研发。其次,发布了一系列比如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对目前化疗以及免疫、靶向治疗等等引发的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给予了一些最新研究数据,而且对于个体化的用药以及动态的监测评也做了相关的指导。此外,还有比如中国肺癌骨转移相关诊疗指南,也针对于可能会导致患者器官功能状态,以及包括像相应的带来一些骨相关事件问题给出了一些诊疗意见推荐,包含了手术、内科药物治疗、放疗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减少一些比如说大家可能了解的相关骨转引发的疼痛、骨折风险等,让骨转移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此外,中国患者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的项目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在全国进行多中心的调研,来去探索支持治疗的最佳治疗的模式,推动个体化全程管理体系的建立。
除了指南规范外,以患者报告结局为基础的系列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尤其是在肿瘤领域,患者报告结局对于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症状以及调查,整个治疗当中患者的耐受性、满意度,以及未来可能对我们的治疗决策和医疗的政策都会产生相关的一些影响。
我们也有很多的临床研究在进行药物疗效监测的同时,也会把患者报告结局作为其主要的研究终点。其目的就是希望在我们进行高效治疗的同时,也能够给患者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的保障。另外编写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肿瘤营养治疗系统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也是希望能够推动以肿瘤患者报告结局的系统在肿瘤临床还有科研环境工作当中去促进整体发展的高效性和全程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去年支持治疗领域中,无论是从规范化、精准化,还是个体化方面,都是逐渐在不断迈出很重要的一些步伐。未来我相信在这一个领域大家也会有更多资源的整合,多学科的医生共同去关注,去构建肿瘤患者全周期的支持治疗。
肿瘤瞭望: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您在肺癌领域深耕多年,能否请您谈谈支持治疗在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未被满足的需求?
刘雨桃教授:肺癌目前是发病率、死亡率都最高的恶性肿瘤,所以其实在它整个的治疗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早期患者,中晚期还是晚期患者,我们现在都还有非常多支持治疗的需求未满足,我觉得还是需要我们再去做更深耕的一些研究,帮助患者进一步的提高其生活质量。
正如刚才提到的,诸如恶心呕吐、骨转移、疼痛等都有相关的治疗规范和指南,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另外还有包括像我们在治疗过程当中患者血液学的一些毒性,其实我们现在发现,不仅仅是在化疗时代,在靶向治疗时代、免疫治疗时代,患者同样存在着一些骨髓抑制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我们的一些研究,一些新药研发也能够给患者带来预防性减少骨髓抑制发生的风险,包括减少血小板减少,包括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等,都有了相关的一些治疗的药物和指南推荐,所以在这个大家其实也是非常关注的领域,我们现在也看到了支持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支持治疗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医院的一些行为,我们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发动患者自身,还有根据患者家庭自身的层面,以及家庭的照顾者、家属等等也能够参与其中。一方面大家能够共同齐心协力,能够在家庭的关照过程当中发现患者,比如说像一些皮肤反应、腹泻反应等患者自己在家中其实可以发现的一些症状。另外还有包括患者在血压、血糖等的监测,因为我们在治疗过程当中难免也会有一些药物会影响到这些血压、血糖。这些患者在家中其实还是可以进行更长期和更稳定的监测,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异常,其实我们还是有一些治疗或者是预防的手段,给患者带来相关的一些支持治疗。
刚才提到的都是一些生理性指标和变化,除此之外,在患者心理方面其实也是需要特别的关注的。有专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在同等的治疗条件下,可能也会影响患者治疗的疗效,甚至最终影响总生存期的延长。所以我想可能在我们整个的支持治疗过程当中,生理方面的一些症状,还有生理方面一些检测指标的异常,以及患者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这些我们后续可以陆续的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推动一些新的方法。我想只有监测和诊治同步进行,才可能会给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策略。
肿瘤瞭望:肺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是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临床,您认为该如何优化肺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请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例具体谈谈您的看法。
刘雨桃教授:中性粒细胞减少大家听起来是比较专业的词汇,但是它在抗肿瘤的治疗过程当中,是与化疗密切相关的。很多患者会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而真正其实化疗导致的白细胞的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以通常从我们专业领域来说,大家可能会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标准指南中都会提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严重影响了化疗的剂量强度,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尽早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问题,及时进行后续的治疗,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预防性的手段来减少中性离细胞减少发生的情况,这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保证给患者带来足量足疗程的化疗,从而保障治疗疗效。
目前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些预防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当中,比如现在有一些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帮助我们在化疗前进行预防,也可以在患者治疗一个周期发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之后,在进行下一周期的时候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这已经得到了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证实。预防性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这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质量与经济等等方面的获益。例如硫培非格司亭可在化疗24h后即可使用,给临床带来便利性。总之,这些预防性的手段,在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的情况下,其实可以更多地给临床的治疗保驾护航。
另外,门诊以及家庭的监测其实也非常重要,这能够帮助患者及时找到其异常的问题,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患者可能会伴随一些相关症状时,可能会提早进行干预。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结合人工智能这样的一些技术去帮助更早识别高危患者,从而能够建议他们更早的进行早期的预防应用,最终减少未来感染和患者经济负担。
所以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层管理、多维度的评估预防以及进行全程的支持治疗,其实对于患者化疗相关的一些毒副反应,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还是至关重要的。
肿瘤瞭望: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支持治疗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您认为未来肿瘤支持治疗将向哪些方向发展,从而可以更好地融入标准抗肿瘤治疗中,帮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存质量?
刘雨桃教授:肿瘤支持治疗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从患者的诊断、治疗的经过以及到最终治疗后出现的一些毒副反应等等的管理,都是肿瘤支持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临床医生要重视支持治疗的问题,能够不管是从临床工作、科普的教育等等方面去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认知,也能够从现有的相关专业知识上给大家一些预防提示。另外,在学科的发展上,肿瘤支持治疗学科也逐渐在向精细化的发展,比如目前包括我们国家自己也出现了一些肿瘤心脏病学、肿瘤神经毒理学以及心理学等更细的一些交叉学科的分支。通过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转化临床的探索结合,我相信可能在该领域上也会有更多更精细的数据产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指导。在管理的模式上,肿瘤支持治疗也会逐渐的形成从家庭到社区到医院的三级管理的模式,从而发挥基层医院和家庭护理水平的作用,维持整体的一致性,当然这个任务还是比较重要,而且也是任重道远的,但我相信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以及我们临床医生对肿瘤支持治疗认识的提升和重视,相信在未来肿瘤支持治疗一定还会有更好、更飞跃性的一些发展。